电厂丨“最低价”618遭遇最强消费降级     DATE: 2023-10-01 13:24:16


记者 刘霞

编辑 高宇雷

作为疫情后首个放开的电商大促,今年618承载着更多期待。电厂无论是丨遭平台还是商家都希望在这场大促中获得增长。

为了抓住消费者 ,遇最淘宝和京东先后喊出“史上投入力度最大618”。强消参与平台也比往年有所增加 ,费降除了以上两家 ,最低价快手、电厂小红书、丨遭抖音、遇最微信视频号也纷纷加入大促,强消合力推高618热度。费降

电厂记者采访发现 ,最低价今年618还有一些新的电厂变化发生:一方面是平台不断“让利”、商家“销库存”求回血,丨遭另一面是消费者不断降低的消费欲望  。平台、商家、消费者对于今年618大促的感知并不一样 。


平台重燃价格战

这届618 ,低价成了关键词。

淘宝天猫喊出“史上消费者福利最大的618”;京东称此次大促是“全行业投入力度最大618” 。拼多多在以往的百亿补贴基础上又加大了补贴力度,投入50亿提出“史上最实惠618大促”。

最初“618”只有淘宝、京东等头部电商参与 ,今年抖音、快手 、小红书等都在发力 。从整体玩法上看 ,往年熟悉的跨店满减、定金预售、补贴等打法依旧延续,不过优惠规则也都向更简化升级。天猫推出了聚划算直降场 ,京东推出“单件到手价”。


此外,今年消费分级趋势显著。偏刚需的日常消费反弹比较明显;客单价相对较高的品类,如3C数码等复苏相对滞后 。

根据今年1-4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,1-4月份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833亿元,同比增长8.5%  。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,吃类  、穿类、用类商品分别增长9.0% 、13.5% 、9.6%;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下滑1.5% 。


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热情高涨。据淘宝天猫发出的一份中小商家“618”战报显示,600多万人下单了背心,30多万人下单了踩屎感拖鞋和搓澡巾,20多万人买了钢丝球 。高分子细滑牙线棒 、踩屎感拖鞋 、一次性擦脸巾是消费者下单量前三的商品,成为新的家庭三件套 。

低价趋势也出现在手机市场。苹果、华为接连降价 。据统计 ,618第一周 ,手机品牌累计销量Top10:苹果 、小米  、OPPO+一加 、荣耀、华为、vivo+iQOO 、realme、三星。在前三名中,只有iPhone 14 系列单价维持在五千元以上 。国产厂商激战的主战场在中低端市场  。小米和 OPPO 旗下的 Redmi 10A 、Redmi K60 以及 OPPO K10x ,单价从 600 多元到 2000 元左右不等 。


中小商家“承压”

今年618 ,各电商平台宣传的重心都放到了扶持中小商家的发展上 。

各平台默契地想通过流量补贴争抢商家资源 。618期间,淘天 、京东等平台针对中小商家发布了多项扶持政策 。京东喊出“超10亿优质流量”的口号 ,淘宝提供“600亿流量曝光” ,快手补贴“100亿平台流量”。

据悉,今年京东618是线上线下参与品牌商家数量最多的一届 ,继3月初京东全面上线百亿补贴频道后 ,618期间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将达到3月的10倍以上。淘宝在618期间将有6000万商品参与打折,300万新品首发 ,145万商家参与。

就各电商平台618的数据来看 ,部分品牌确实找到了增量 。淘宝首周已有200多万中小商家开单成功 ,“好价节”在6月4日上线后也助力更多商家提升销售额 。京东这边,平台10分钟成交额破亿的品牌数量同比增加了23% ,超过60%的新进驻商家在首日成交额超过5月单日平均销售额 。

然而,流量扶持只能解决部分问题,还有一些商家觉得低价并未让他们收获更多利益。

对部分小商家而言 ,参加618是一个“被迫”的选择 。某日用品商家告诉电厂记者 :“不参加没流量  ,参加了一不小心又会变成赔本赚吆喝。”据他介绍,活动的让利  ,如优惠卷 、补贴、满减都是由商家承担 。小商家本来降价空间就低 ,今年活动力度又大,利润空间更低。

一位同时负责两个电商平台618的某茶具商家李兰(化名)也表达了类似看法,“这次618活动力度确实大,都赶上双十一了。”虽然利润空间低 ,但是为了清理之前积压的库存,李兰还是参与了淘宝和京东的618活动 。

站在商家角度,大家都想借助补贴获得曝光  ,但这并不容易。据李兰观察 ,虽然618期间确实增加了曝光,但增长却明显放缓。“之前这种活动一般增长能达到300% ,今年只增长了100% 。平台给的流量补贴只是暂时的且倾向头部品牌 ,而且各平台的流量都在下滑 ,我们已经开始自己寻找私域流量 ,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找达人合作。”

不过,流量成本并不便宜。“比较有知名度的达人做直播 ,一般按照场次或者转化提成来收费 ,也需要看具体情况 ,比如账号质量。我们现在比较偏向素人直发,找粉丝量一般的素人进行铺量品宣,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。” 李兰说 。

对平台而言  ,烧钱换增长的时代也已经是过去式了。一位广告行业人士透露,今年618 ,电商平台已经不再把GMV规模等数据放在首位了 ,拉新成了关键词 ,各平台主要看重转化的用户消不消费。


大促“失灵” ,消费者追求“理性消费”

“每天看着一大堆还没开封的面膜和护肤品 ,顿时没了囤货的冲动。我现在用的护肤品还是前年囤的” 。消费者高雯说,今年618她就买了洗发水 、卫生纸和防晒口罩这些刚需物品 。

山西证券报告显示 ,天猫618 预售付定金阶段 ,面部护肤、男装 、女装 、户外服、户外装备、家纺软饰品类呈现呈均价下跌趋势。不少消费者还在社交平台上还晒出了自己“1元下单”的好物,有消费者感叹 :“感觉日积月累能省出一个亿”。

此外 ,小红书 、豆瓣等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素人反营销——618劝退帖 ,这些帖子主要讲“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钱包” 。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,中国5月CPI同比上涨0.2%,5月PPI同比下降4.6% ,PPI同比降幅连续第五个月扩大。

三年疫情对就业与收入方面的影响及潜在的不确定性,让人们逐渐进入“低欲望”状态 。中国4月的青年失业率达到20.4%,这是2018以来首次突破20% 。同时 ,今年高校毕业生也将创新高,达到1158万人。此外,据媒体统计 ,最近三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员工数减少了11.9% ,去年企业注销率大致为10%,裁员人数不断增加。

消费降级或成大趋势 。多个报告显示   ,进入2023年 ,理性消费成为关键词 。年轻人为热爱与需要买单,更加注重性价比 。

除了消费降级 ,大促失灵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平台所宣传的“低价” 。

“前几年大促都会买很多东西凑满减  。但是这两年平台几乎天天都有低价活动 ,买东西也不会等着一起买了。“消费者晓媛还发现,618买东西不一定比平常便宜 ,也有可能更贵。

晓媛告诉电厂记者,之前一直想买一件130元的外套 ,618期间该外套却涨到190元 ,参与活动优惠后也要170元 。浏览社交媒体,关于“618先涨价后降价”的吐槽也有很多。


针对这个问题,李兰透露,平台是不允许先涨价后降价的,而且活动价格应该小于等于原来价格。但是商家在后台可以操作,标题链接中更改或者增删一些字 ,就可以逃避平台审查。

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 ,618大促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正在减弱。目前来看,平台只有“低价”牌还不够适应时代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