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化巨头明汯投资遭同行联合举报,旗下员工公众号“惹众怒”     DATE: 2023-10-01 14:07:15


本报(chinatimes.net.cn)记者邱利 陈锋 北京报道

万亿私募圈又起风波。近日有消息称 ,量化上海明汯投资管理公司(下称“明汯投资”)被有关监管部门实施了现场检查,明汯被查原因令人大跌眼镜:明汯投资一位员工运营的投资公众号“老私基” ,内容存在吹捧自家业绩、遭同众号“恶意”贬低其他私募机构的行联下情形,遭到多家私募联合举报。合举

目前 ,报旗尚未看到有关部门针对此事的惹众怒通报和定性 。

6月13日  ,量化《华夏时报》记者电话联系了明汯投资 。明汯明汯投资方面婉拒了采访,投资称其若在相关部门正式核查结果通报前发声 ,遭同众号可能引发舆论过度解读 ,行联下造成没有结论的合举相争事件给行业形象带去负面影响。

争议公众号已注销

公开资料显示,明汯投资成立于2014年,曾是国内第一家突破千亿规模的量化私募,目前管理规模超过700亿元 。业绩方面  ,截至2023年6月9日 ,公司代表作“明汯稳健增长1期” ,年内收益率为0.16%,成立以来收益率为462.10%。

目前 ,让明汯投资成为“众矢之的”的公众号“老私基”已经注销 ,但多篇文章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依然留有痕迹,从内容来看,除了涉及基金产品评价、私募宏观研究等文章以外,不少文章旗帜鲜明地夸赞明汯投资。

例如,一篇发表于2022年5月的文章《私基锐评|在退潮时  ,看量化泳者的底裤》中,“老私基”直言,明汯投资是令其最放心的量化私募,还称“老私基”一直非常认可明汯,“就方法论的完整性和alpha的能力来说  ,明汯应该是目前市场中最好的”。

此外 ,文章还盘点了其往期预警内容 ,涉及到了其他量化私募机构 ,包括2021年初不看好幻方(《千亿幻方还行不行 ?》);2021年7月谨慎对待衍复1000 ,不宜主推(《私募评价|为什么说现在不宜力推衍复1000指增?》);2021年8月天演最热的时候,让投资人不要去追(《私募评价|聊聊天演500指增》)。

个人还是公司行为

目前 ,明汯投资相关事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 。“老私基”发布的内容 ,究竟属于个人行为还是公司行为 ,成了引发市场争议的关键点。

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鼎亮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 ,在商业竞争里,如果利用自媒体账号诋毁竞争对手 ,损害其他私募机构商品声誉,或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。如果经过核查 ,发布诋毁信息确实是员工个人行为,则该员工的行为涉及侵犯企业的名誉权。对于情节严重的网络诋毁行为,如果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后果,还可能会涉及到刑事犯罪 。

卢鼎亮还指出 ,如果经过核查 ,发布诋毁信息的账号虽然名为个人所有  ,但实际为供职单位所控制 ,则违反了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的规定 。依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十一条以及二十三条的规定,经营者不得编造 、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 ,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 。

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也向《华夏时报》记者分析称 ,如果是个人行为,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 ,根据《民法典》的规定 ,对方可以向法院起诉,要求发布者承担民事侵权责任;如果是公司行为,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诋毁同行 ,属于不正当的竞争行为,违反了《不正当竞争法》的规定,应当由市场监管部门做出处罚  。

给企业竞争敲响警钟

尽管明汯投资相关事件还未定性 ,但是却给私募圈敲响了警钟 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 ,在网络上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,也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,尤其是在商业竞争中 ,应该遵循公平、合法 、诚信的原则,如果发布不当言论,恶意用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 ,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在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  ,恶意诋毁同行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不道德的,也是不合法的  ,如果被查实 ,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处罚 、民事赔偿等。值得注意的是 ,这种行为还会对竞争对手或私募行业造成负面影响,包括破坏市场秩序、损害行业声誉等 。在商业竞争中 ,应该遵守诚信原则,竞争应该是公平、合法、诚信的 ,只有这样 ,私募基金市场才能健康发展,行业才能长久发展。

付建指出,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 ,就是利用自媒体账号恶意诽谤商家信誉、商品声誉等 ,这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,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。对于恶意诋毁同行的行为 ,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,不利于行业的健康稳定,还可能给企业 、投资者以及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 ,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。

卢鼎亮也表示,商业竞争要建立在合法有序的基础上 ,如果通过套用“马甲” ,恶意诋毁同行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,不仅会损害竞争对手利益,损害消费者利益 ,还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。

责任编辑 :麻晓超 主编 :夏申茶